Go Back Go Back
Go Back Go Back
Go Back Go Back

周文晴:残障融合与性教育倡导者

周文晴:残障融合与性教育倡导者

新闻

周文晴:残障融合与性教育倡导者

calendar_today 03 December 2024

2024年1月,周文晴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严宇桥
2024年1月,周文晴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严宇桥

周文晴是一位青年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学术追求的过程中,她经历了视力障碍带来的各种挑战。然而,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败,而是选择积极面对,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推动知识分享和倡导残障人权益的动力。

克服阅读障碍

文晴自童年起就有视力局限,但这并不能阻止她对知识的热情。

通过使用屏幕阅读器和盲文材料,她克服了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阅读书籍和做笔记的困难。她投入了大量时间使用阅读工具进行学习,克服因视力障碍带来的心理压力。

那时候,我每天会花几个小时听屏幕阅读器软件朗读课本。有时我会一直听,虽然可能会有些身体不适,但是我认为这些是值得的。

从小展现的独立性让她克服困难踏上求学之路,并获得了同龄人的尊重和认可。

对残障与性别研究的兴趣

文晴的学术之旅始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那里,她对心理学和残障相关议题的兴趣逐渐萌发。

在特殊教育学校,她更深刻地意识到残障群体面临的众多心理健康和社会认同的挑战。这一认识深深触动了她,引发了她对这一边缘群体的浓厚兴趣。

我感受到残障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挣扎与成长。这一切使我坚定,作为一名心理学的学生,我有责任促进残障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后来,她加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专注于残障与性教育议题的研究——这是在当时颇具争议的议题。

“性教育研究是每个人都觉得既亲密而又敏感的话题,”文晴评论道。

“对残障群体来说,这些话题可能带有更多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我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破解围绕残障与性教育议题的偏见和误解,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性教育。”

“残障本身并非浪漫的阻碍”

在研究过程中,文晴接触到的受访者故事远不止于相亲相爱的温馨桥段。她了解到众多残障青年的经历:有些因社会偏见而难以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有些因自身对性和亲密关系的认知不足,导致无法正视自我,从而怯于追求真爱;还有些因缺乏对健康积极关系的了解,使得他们的亲密关系陷入重重困境。

然而,也有一对特别的夫妻,同为视障人士,他们携手并肩,勇敢地探索着亲密关系的无限可能,并最终突破了重重阻碍,收获了圆满的爱情。

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文晴,她意识到,残障青年的情感需求和爱情渴望同样需要被社会所看见和认可。同时,她也认识到,想要维系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不仅需要情感的投入,更离不开对性和爱情观的正确认知。

正是这些感悟,让文晴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

残障本身并非浪漫的阻碍,真正的阻碍在于人们的偏见和知识的匮乏。

“爱是可以跨越视力障碍的”

认识到性教育议题的重要性,文晴积极开展讲座和工作坊,在社群和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促进人们对性教育话题的理解与尊重。

2024年,她参加了一个针对视障学生的大学预科项目并担任讲师。在这个项目中,她为学生们讲授了一堂主题为“青春无困惑”的性教育课程,重点关注性别、健康与自信心的培养。

周文晴(中)作为讲师参与视障大学生的教学工作。©金盲杖
周文晴(中)作为讲师参与视障大学生的教学工作。©金盲杖

通过讲述与互动练习和讨论结合,文晴引导学生们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身体。在教学过程中,她使用了可触摸的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丰富学习过程中的触觉体验,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面向视力障碍学生的学校讲座上,有个学生鼓足勇气问我:‘老师,我们作为视障者,是否也能像视力正常的人那样拥有爱情?’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她:

一定可以!爱情不受视力限制,它深植在我们的内心中。

除了学校活动,文晴也在多个残障组织和特殊教育学校分享过她对于健康亲密关系的研究成果和倡议。这些努力不仅为青年人提供了实用的知识,也教育他们如何维护身心健康,并学会尊重他人。

在11月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举办的“有爱无碍”残障青年健康亲密关系主题沙龙中,她讲到,“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残障青年带有着身残志坚的标签;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同样是有着自己的情感与渴望、直面生活的普通青年。”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青春的种子不在萌芽中枯萎。